日前,德國《明鏡周刊》等媒體高調報道了中國黑客攻擊德國政府部門電腦的所謂“黑客門事件”,根據其援引的聯邦憲法保衛局和聯邦信息技術安全局審核政府電腦的結果,文章號稱包括總理府、經濟部、科研部和外交部在內的德國若干個聯邦部門的電腦受到來自中國“黑客”的攻擊。
由于這次“黑客門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中德政府最高領導人都對此作出了回應。雖然事件的全部真相還籠罩在迷霧之中,但并非就無處著手,所謂“今天的歷史是昨天的政治”,通過對歷史上類似事件的分析,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989年3月2日,德國警方采取行動逮捕了三個德國青年黑客:道伯、卡爾和赫斯。在警方審問中,三人承認確實闖入了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試圖從中尋找包括美國星球大戰在內的機密情報,并將其提供給蘇聯特工。據稱這樣做的動機,是為了“有助于世界和平”,通過把美國的軍事情報提供給蘇聯,(除了能賣錢之外)還將有助于維持東西方力量的平衡。這個通過網絡竊取情報的計劃也因此被稱為“平衡計劃”。此外三人還承認已經將UNIX操作系統的源代碼等計算機軟件交給了蘇聯特工。
“平衡計劃”的披露在當時引發了密集的媒體報道,記者在報上大肆宣傳“‘黑客間諜案’是1974年紀堯姆案件以來的最大間諜案”;在電視媒體方面,報道更具沖擊性:畫面中首先播放柏林格列尼克大橋的畫面,這是冷戰時期東西方交換間諜的場所,隨后出現的畫面是巨大的世界地圖,和一個巨大的箭頭,從美國的硅谷指向莫斯科,黑客被描述成為對國家信息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隨著調查的深入和相關事實的發布,人們發現事實的真相與最初的報道相差甚遠:雖然確實有與星球大戰相關的機密信息“存儲在遭到入侵的計算機里”,但是從來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機密被竊取;雖然確實有包括UNIX代碼在內的計算機軟件被交給蘇聯特工,雖然這些軟件明確地羅列在對蘇聯禁運清單上,但是這些軟件本身在西方世界是公開的公用軟件。最后,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裁定:被告對西方安全危害甚小,三個黑客都不必進監獄,只須服緩刑。
無論是18年前的“平衡計劃”還是2007年的“黑客門事件”,通過網絡針對政府計算機發動的攻擊,確實對國家信息安全構成了威脅,但這種威脅更多的是一種主觀的心理威脅,它威脅的對象是公眾心目中的政府能力與政府形象。但對于媒體來說,這類“黑客事件”具有特殊的新聞價值:籠罩在黑客身上的神秘色彩,以及某些具有更大轟動效應的新聞元素,例如“平衡計劃”中的東西方間諜戰,“黑客門事件”中的“中國要素”,決定了這是新聞炒作的絕好題材,同時因為此類黑客行動并沒有對國家安全造成實質性的危害,所以炒作題材并不存在觸犯“政治正確”底線的風險。而媒體炒作的結果,就是導致黑客的威脅被扭曲和放大,以及借題發揮地引發出對于一些陳舊話題的討論。德國炒作“黑客門”事件的媒體,最終的落腳點仍然無非是老掉牙的“中國威脅論”或者是更老的“黃禍論”,信息安全的“新瓶”中裝的實在是舊得不能再舊的“舊酒”而已。
面對此種現象,需要的是冷靜思考,平靜地面對和坦誠的對話,克服熱血上腦的沖動,避免將本可以在司法領域里處理的計算機跨國犯罪問題上升到政治領域,避免用冷戰思維為指導來報道所謂“有政府背景”的黑客攻擊,通過有效的跨國司法合作來治理這一新的犯罪現象,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